English

从合并到融合

2001-03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

不久前,教育部和吉林省签订联合共建吉林大学,吉林大学的发展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。记者在吉林大学采访时欣喜地看到,合校不到一年时间的新吉林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稳步向前发展。为此,记者专门采访了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吴博达、校长刘中树,请他们就高校的体制改革等问题,发表了看法。

记者:前一时期,吉林大学向社会宣布,吉林大学已经完成实质性合并,那么通过吉林大学的体制改革,请书记和校长谈谈院校合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?

吴博达:新的吉林大学是2000年6月12日,由原来的吉林大学、吉林工业大学、白求恩医科大学、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并而成的。五校的实质性合并,应该说是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,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走出了第一步。特别是原五校均是在所属部委中比较有影响的院校,有着较强的教学、科研实力,学科基础、人才基础比较雄厚,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,合并后的吉林大学在全国是规模最大的。

刘中树:五校合并是一项艰巨、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合并学校数量多、规模大、地域分散,又没有准备期和成形的的经验可以借鉴,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。

吴博达:为此,学校确定了合校初期的工作思路:迅速适应、实质融合、寻求发展。确定过渡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尽快拿出党政机构的设置方案、明确新吉林大学的定位及中期发展规划、明确在各校区存在的前提下,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、搞好学科专业、院系设置调整、制定重要的议事规则及相应的规章制度、完成五个校区基本政策的逐步统一、推进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。

记者:合并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,对学校而言,实际上应当是一种融合。

刘中树:学校的实质性合并,关键是融合。这里包括管理的融合、干部的融合、校园文化的融合、学科的融合等,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科的融合、教师的融合。新的吉林大学共有五个校区,如果管理不好,不仅效益不高,而且影响教工的情绪。

记者:我曾经听到这样一种提法,就是吉林大学的管理模式是“条块结合、以块为主”,它的含义是什么?

吴博达:吉大管理的基石是学院,整个的管理重心必须下移,也就是说,吉大不管多少层,最后肯定要设学院,学院应该是办学主体,应该有人权、财权和物权。

刘中树:学校目前初步的打算是,校部机关以政策指导、宏观管理、评估监督等为主;在学校和学院之间设立八个学部,主要负责学术、学位和教师资格评审,代行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责,但不具备管理职能;同时下设30个学院,拥有办学自主权。

记者:前面谈到的学科融合,在吉林大学怎样实施呢?

刘中树:合校后,吉林大学不仅学科门类齐全了,而且有了组建一些交叉学科、高新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基础和条件,这是过去各个独立院校都无法比拟的。发展交叉学科、高新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要通过建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、基地,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途径进行,或以重点学科牵头,组成学科群,或通过教学、科研工作,进行文理、理工的相互渗透来进行。

吴博达:资源重组对于吉林大学意义重大。原有的3所学校,以工为主,专业重叠占30%以上,涉及的学生人数占了总数的将近60%。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发展中的融合。学科专业调整,不应仅仅是原有学科的加、减、乘、除,一个简单的叠加。因此,学科专业的融合要解决学术生态环境问题。合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,有利于新的科研成果的产生。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,我觉得这次学科专业的调整也是不成功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